
今年春節總算有個濃濃的年味了,過去兩三年因為疫情,就算倡議就地過年,但長長的年假裡,大家還得躲在家裡,頂多是走訪附近的親戚鄰里,那就算是年裡最熱絡的活動了。那些廟會燈會嘉年華等。一律一停止,大街上也都冷冷清清。
今年一掃前幾年的陰霾,春運來了,廟會開辦了,滿滿街上的人潮浪起來了,一掃前面幾年的冷清感,眼前沉浸的是一片熱鬧歡騰,我們已經忘了曾經的封控,偶爾街邊出現服務中的核酸亭,以及不得不掛在臉上的口罩,顯示著疫情曾在的痕跡。
想出門感受許久未體驗的年味,但又怕擁擠的人潮,特意避開最熱鬧的前幾天假期,選在大年初八,出門走春,選個吉利的諧音,也算是過年的傳統,迎人氣得好運。

沿著什剎海漫步,鼓樓前馬路兩邊滿大街的遊客,攜家帶眷買著糖葫蘆在紅牆前擺拍的,當代網紅們結伴拍美照,做直播的,還有穿著漢服像是古裝劇中穿越過來的姊妹,或是各個小吃店前賣特色食品的直播吃播主,以及各式各樣小情侶,或是三五好友成團出遊的,我就隨著人群感受了回到人間煙火街頭的現實感。
后海一邊的冰早已化成水,鴨子都開始嬉戲玩水,告知人們春江水已暖的信號,但另一邊的滑冰場還是人滿為患,我相信應該是有算過承載量吧!除了這滑冰場,拱橋沿橋兩頭道路旁,也是水泄不通,拉三輪車遊胡同的大爺們,還得扯開嗓門大喊讓路,突然間我懷疑選在這天到熱門胡同一遊,到底算不算明智之舉。

不過,也不是每條胡同都人滿為患。躲開人潮我決定換個路線壓馬路,感受一下未被商業催化的懷舊氣息。於是信步頂著冬日裡難得的暖陽,先鑽進寶鈔胡同,拜訪友人之前的高科技公司舊址,看看自己喜歡的餃子店還在不在?新開的茶餐廳不講究門面排場,十分古樸。經正書院前想相像一下古人入院學習的畫面,但不知為何我拍起照,像個拒絕上學的小孩般似的,表情果然反應心裡狀態,可能放假期間不宜思考,應放空並規避燒腦有關的事吧!
北京的胡同就是那麼有趣,直的走完,走橫的,方向對了,總會接到你想要去的另一端。刻意選在郎家胡同轉彎,為台灣同姓友人拍個照傳給他當作拜年禮,沿著郎家胡同還發現了千福巷,果然這是大年初八的好兆頭。過了千福巷,郎家胡同走到底,就轉進了我喜歡的北鑼鼓巷了。

雖與南鑼鼓巷只隔了鼓樓東大街,一條馬路對望著,但這裡是截然不同的風貌和人文景觀。特色手沖咖啡店一間間,都不是走著招搖新潮的路線,每家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安逸中有著書卷氣息。文藝風格之外,還有種不疾不徐的慢步調,整條北鑼鼓巷彷彿帶著一股訊息,時代別急,好時光是給人享受生命的,隨著清風陽光喝一杯咖啡,雅食品味食物的香氣,聆聽音樂的流暢律動,選瓶自己喜愛的葡萄酒,和朋友談談心事,或是享受獨處的寧靜,與自己對話,在這胡同時光裡,體驗繁華城市下獨有的沉靜美。
這裡真的算是我心目中的寶藏地了。我站在北鑼鼓巷路口,望著對街的南鑼鼓巷,從入口處一眼望去就是萬頭鑽動,一片黑壓壓。再回眸望向背後,對照著的只有陽光灑在道路上的安逸感。一街之隔,一般人們還是習慣於當韭菜,一家複製一家的店面和大眾商品內容,同質性高的文創內容,差別只是外表的炫麗與宣傳,人們就在這樣的復製中認知樂趣。渾然不覺這是一種生活麻痹,對探索能力的退化。
一條馬路之遙,人們寧願在那擁擠當中體驗假日,也不願穿過馬路走進來探個險,發現另一片驚喜,這大概就是懶人包製造出的大眾文化吧!
站在馬路口等待紅綠燈的片刻,心底已經做好了決定。不再走進那人滿為患,只能隨人潮推著前行的南鑼鼓巷,而是帶著在北鑼鼓巷得到的美好心情回家。在擁擠熱鬧且喧囂的今天,發現我的元宇宙,就算是大年初八犒賞自己的最好禮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