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的1月8號,疫情的第三年終於告一段落了,入境出境往返再也不用隔離,常態核酸檢測也不是生活的日常。雖然口罩還在,頑皮的病毒可能仍會再變種,但一場戰疫也算是落下帷幕,終曲之後檢視生活習性,發現許多不知不覺的改變。
這三年我的日常除了線上社會服務,還有在中央美院的教學課程,隨著疫情發展出現過無數的小插曲與轉折。

譬如戴著口罩上課是一種常態,校園裡的核酸檢測也是常態。起初,我還是見得到學生的,依然可以是線下面對面授課。那個時候我們只是抱著警慎戒恐的心情,一邊上課一邊提防著隨時爆發的管控。我參與的未來體驗設計專題課程,開課時間總是在冬季,起初,我們還能出去調研,也能在各種臨時封控前提早讓同學們先行返家,讓課程能完整結束,完整的呈現出作品,大家一起慶祝開個小的派對。但是隨著疫情開始升高,這個專題工坊就常出現各種運作難題,各種封控和管制,各種核酸要求的限制,跨區的限制,為了把作品更完善的呈現,學生要出校調研得使出渾身解數,請假、做核酸、批假再趕返校時間,專心的打磨作品。

我曾以為最難的時期就快過去了。但萬萬沒想到這一次迎來了更高峰。這門專題課程遇上了最艱辛的一次,進入了全線上教學的情況。就像一部電影裡反轉的情節,你以為疫情緩和,但它馬上來個回馬槍,來一波猛攻,正在進行線下的課程馬上轉為線上進行,前一個課程落後進度,到了我這門專題開課時,學生已經都封控在學校裡了,開始從第一堂課,我們就在線上會議中進行。
以我這個需要面對面才能感受溫度的人來說,進行線上授課一度讓我十分抗拒。但情勢所逼,不得不面對之外,我也不得不想出把線上課程變成像線下課程那般生動有趣。

好不容易步上一個軌道,但人生劇場的反轉劇情又來到,學生得提前返家,拖了進度,當大家再回到線上課堂,心情雖受到影響,但創意人怎會這麼輕易被打敗!為了彌補這次課程沒法實地調研的缺憾,家住北京的三位同學硬是結伴,裹著厚厚的防護裝備,前往合作商場實地調研,得到親臨現場的感受,並把數據分享,大家開始討論創作方案。
早九晚八之後的線上交流,我們這群創意人更機動性的運用時間,各組實時跨地域的討論,和教師們約訂時間啟動網路會議,專業老師們分別和學生也不掉線的保持討論和提供資訊反饋,像是要奪冠的選手,準備來個最後衝刺,但沒想到,除了我外,大家一個接一個陽了,從各老師到學生們,一個接一個的病倒了,再次擾亂這進度。

但是,總歸一句藝術是最好的生活良藥。每個人因為惦記著作品的完美,我們都在抵抗病毒的同時繼續努力。養身體休息的時候有時也會靈光一閃,得到更好的點子,繼續起身為作品完善而努力著。直到2023的1/20日,未來體驗設計之街區場景化體驗設計的專題課程。正式完美收官,三組同學作品正式發表上線。
這是一次很特別的教學經驗。我和這群學生完全沒見過面,但利用發達的數位網絡工具,打破了空間的限制,感覺上比之前的學生互動的更頻繁,所有的課程和溝通,作品的修改和加工,全部在線上進行並完成。課程比以往付出更多的精神,也更專注在溝通上,讓我不禁的思考未來全球網路課程的推動,不是不可能,而是習慣問題。

當然,在發展這條新的教育道路前,得先好好誇獎這次課程的參與學生們,他們不僅是場景設計師,更是活脫脫的演繹了一場如得了奧斯卡獎項的精彩電影。每個情節,每個反轉,每個曲折,每個溫暖,每個笑點,一幀幀畫面都深印在他們的腦海中,成為這大三課程中最特別的一次回憶了。
雖然疫情讓我們失去了很多,但換個角度思考,我們經歷的都是人生篇章中的難得經驗,若轉化成養份會滋養內在,變成一種力量讓人生更加堅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