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in order for you to see "WP Copy Data Protect" effect. However, it seems JavaScript is either disabled or not supported by your browser. To see full result of "WP Copy Data Protector", enable JavaScript by changing your browser options, then try again.

在玩乐中培养出兴趣和潜能

到了北京才知道国际儿童节是六月一日。台湾的儿童节是四月四日,记得小时候还有首歌是这样唱的: 「四月四日儿童节,我们儿童最快乐」。

无论是六一儿童节或是四月四日的儿童节,每个学校都会有庆祝的活动,让这些未来的主人翁们在这一天里过得开心快乐,似乎是必要之事。

不过说是庆祝活动,但多半都是让孩子参与学校的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表演节目,才艺演出,话剧比赛,说来说去就是要在这天让孩子表现得多才多艺,好似如此才能具体散发出未来之星的光环似的。

怎么看都觉得这些儿童在制定的形式下度过儿童节,在制式的模式下认为这样才是快乐儿童的表现,真的有些可悲,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展示,只是一场成果展示,这样的儿童早已不是儿童,而只是上了发条玩具兵而已。

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有时觉得小时候的自己根本是雌雄同体。我会和一大群孩子凑在一起玩纸娃娃,看漫画,画图,交换彼此的故事书之外,也会骑着单车到处探险,比谁的速度最快。再不然就是玩谁载谁轮流绕几圈,’这种有点无聊却被我们认为最有速度快感的游戏。有时在田梗上奔跑,比谁的平衡感好。摔得一身泥,踩坏水稻秧苗的还得被农夫追着打,带着一身泥四处奔跑。稻田收割了,在忙着盖稻草屋,睡在稻草上,滚得一身稻香之外,还得在田里掘土挖洞生火烤红薯,吃完了才甘愿回家。这是一种仪式,不这么玩一回哪称得上野孩子。

挂上野孩子的标签,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很光荣的事。回家前大家比较战利是谁比较脏。谁都知道一身脏回家免不了一阵打或是一阵骂,大家指着彼此笑着对方说: 「你完蛋了,你最脏。」。就算知道会被骂,也还是那么的开心。大人们会问我们今天到底都野到哪去,干了什么事?我们会指着家门前的稻田,指着那栋稻草房,开始讲解我们今天的成就。谁去捡稻草,谁负责设计,谁负责搭建,垮了几次又重来几次,才盖好一间稻草屋。

个人的天赋,团队的默契,彼此的包容,都在玩耍间建立了起来。我们这群孩子脏了一身回家,也不忘洗净全身之后,要帮忙家里做家事。洒扫庭院,浇花种菜,端菜摆碗筷盛饭,喂猫喂狗,各司其职。谁都知道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谁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事,那是一种家庭氛围。不用大人在后面催促叮咛,好似我们都知道,那整个下午的玩耍放空之后,就是该好好的尽自己的本份,那是我们应该做的。

野孩子们回家吃完晚饭,帮忙收完碗筷桌面,通常会和家人吃个饭后水果之后,就回到自己的书桌前完成作业。一时之间孩子的吵闹声没了,传出的是家家户户的电视节目声音。约莫两个小时后,野孩子们又出动了,一个唤一个再度集合。有时是一起去买冰棍,有时是去抓萤火虫,有时就是玩个鬼抓人或是闯五关,各种奔跑尖叫大笑,盖过家家户户的电视声。直到各家的妈妈出来呼唤孩子回家,这才是熄灯就寝的前奏曲。

放学之后,没有一个小伙伴放了学需要去课后辅导,也没有一个小伙伴需要去上才艺课。我们有时会聚在一起做功课,我们会主动请年纪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指导一下。我们会聚在一起画画,替纸娃娃设计衣服。我们会请最会画画的哥哥们画漫画给我们看。我们会一起到谁谁家听他们家的唱片,知道了英文ABC是怎么回事。我们会一起在练跳绳或是跳高,或是一起去跑步,因为下个礼拜学校运动会参加大队接力赛,我们就彼此鼓励对方。我们也会一起去谁谁家的厨房打下手,帮忙洗菜或是摘菜,因为他家的妈妈要炒米粉或做什么拿手好菜分给每一户。要不然就是跟着妈妈们,分担他们正在做的家庭代工,穿链子,钩线头,一群孩子坐在一起做手工,认真的做之外还不忘比谁做得最多。

这大概就是我最快乐的童年时光了,每天都在玩,每天都很开心。

我们没有因为玩失去什么,反而学会了很多其他的技能。我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擅长及不擅长的事。也在玩得过程中学会了与人的相处哲学。我后来觉得我之所以有动静皆宜的个性可能就是在这时候养成的。

可惜的是,我后来离开了小伙伴们搬了家。来到城市之后,这里的小伙伴都很害怕把自己弄脏,所以他们不常在外面玩。放学之后,他们也忙着参加课后辅导或才艺班,所以大部份的时候我感到孤单。

虽然没有小伙伴一起玩,好在我的外公外婆没有阻止我与大自然接触。他们常带我去公园奔跑,陪我打羽毛球,带我去马场看马奔驰。但是他们告诉我也要静下心阅读。所以,我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常常抱各种故事书回家看,因为外婆不识字,所以我常把看完的故事书,讲一遍给她听。

我没有参加课后辅导,也没有上什么才艺课。放学之后只要作业做完,我就会沉浸在阅读里。直到外婆要做饭了,我就会跟着到厨房去帮忙,帮忙摘菜,打打下手,递个盘子,看着她烧菜,端菜上桌。

周末,外婆就带我去教会参加主日学,让我认识更多的小伙伴,参加主日学的活动。寒暑假一定让我跟着教会的活动,去野外露营,去海边夏令营,徜徉在大自然中,回到野孩子的时光里。

我记得小学六年级时,有天外婆边摘菜边对我说: 「妳知道上了初中就代表妳不再是小孩子了吗? 」

我笑着问她: 「那是我不能再过儿童节,也不能在祖奶奶在打牌赢钱后要吃红买零食的意思了吗? 」

外婆说:「大家开始会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妳去做很多事。」。

我看着外婆,想了一下说:「所以我会开始变得不快乐吗?」

外婆说:「快乐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我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生活里有那么多辛苦的事,但是我还是很快乐呀。每天早上外公会念报纸的新闻给我听,我还可以看电视很多有趣的节目,妳也会讲故事给我听,我还可以去教堂听神父讲道,帮家人祈祷,这些事都让我很快乐。妳要知道,愈长大会有愈多烦恼,但是快乐是自己给的,心烦的时候就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我点点头,然后我问外婆今晚可以吃面疙瘩吗?看她做的面疙瘩也是让我感到快乐的事。

那个时候的我,完全不懂外婆的意思只是记住了这段话。直到我愈来愈大,我开始体会出这段话的意思。很多不开心的时候,她就会提醒我说: 要不要出门走走?还是去厨房帮忙切菜?还是要吃点什么?或是问我要不要去逛逛书店或看场电影?她没有追问我心情不好的原因,遇到我想讲的时候,他也是听我说完之后没有评论也没有应答,只是又问我同样的话,提供选项给我。

很感谢我的外公外婆在陪伴我成长的路上,没有因为担心我课业不佳逼我去参加什么补习班,只有用更多的时间陪伴我在情绪不佳的时候,找到能让自己心情平静下来的喜好。我想现在的我这么喜欢写作和说故事该就是小时候就开始热爱阅读及写日记培养出来的。我想我这么热爱料理,应该也是当时陪外婆一起在厨房烧菜耳濡目染之下造成的。

这些喜好其实都是从小边玩边培养出来的,透过玩耍变成兴趣。他们陪伴着我一路走来,让我度过了很多近似绝望的时刻,最终都能找回自我回到生活的正轨中。慢慢的我开始体会,能医治自己情绪的人只有自己,还有陪伴自己的成长的喜好。

不要抱着让小孩去学才艺就是要他变成专业人才的心态。请抱着让他去玩的心态让他恣意玩耍吧!让他开心的去玩。只有开心,才会让它变成真正的喜好。只有开心,才有兴趣去探索更多的未知,最终变成无限的可能。

 后记

   毕依帆的世界杂志透过文字与影像和远在世界各角落的你成为分享伙伴。这个网站的背后有许多的年轻人他们选择以兴趣为职,用他们的方式和世界沟通。他们跟着我一起建构这个网站,结合我们的能力希望传递更多的心声给网络世界的你。请给我们的团队一些爱的鼓励,给一份爱的打赏,让我们的团队因为你的支持而多些福利。也因为你的的鼓励,让这些年轻人对未来更加有自信,为世界发声为你代言,是他们与你与我一起存在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