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臺灣的眷村出生長大。所謂的眷村,就是集合來自中國各省份的老兵居住的村子,在臺灣稱為眷村。嚴格的說,我已經算是外省<眷村>第二代了。
從小我是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和現在很多家庭的情況很相似,小孫兒都是跟著姥爺姥姥住在一起。我的外公來自浙江,外婆來自四川,我父親是上海人,所以我們家的年菜,的確是偏江浙菜系,不過還帶著幾分川味。因為住在眷村,有來自個省份的家庭,到過年期間,大家還會交換菜色,所以團圓飯桌上除了自家的菜色,也會出現別人家的私房菜品。
我一直相信我對味覺的敏銳度,是來自外公外婆的好手藝。每到過年,我外婆會自己灌川味香腸。眷村的太太們會互相教學,傳授自家私房菜,所以我外婆還會做湖南臘肉。過年要吃的餃子,當然也是自己包的。外公自己發麵杆水餃皮,外婆會做上好幾種餡料,韭黃蝦仁,白菜豬肉,韭菜雞蛋,都是我們家水餃的基本款。餃子是年三十守歲的宵夜,大家不僅守歲吃餃子,還得比一比誰吃到的錢幣多。元寶可是發財指標,這是年三十晚上重頭戲。
小時候我不知道別人家的團圓飯上的菜色有些什麼,但是我知道我家的年菜有幾樣是少不了的。十錦菜,是用十樣素菜切成絲涼拌而成。四喜烤麩,還有熏魚也是不可少,還有鹵牛腱子,牛肚,海帶,豆幹和鹵蛋切成的拼盤。這些是我家團圓飯的涼菜。 幹燒明蝦,糖醋小排骨,酸酸甜甜的味道,永遠是小孩們的最愛。外婆的紅燒黃魚還有川味香腸,湖南臘肉,紅燒獅子頭也是桌上珍饈之一。
除此之外,紅燒海參雜燴中還得講究配色,加了胡蘿蔔,荷蘭豆,鵪鶉蛋,其實很費功的。不過,費功夫的不止這道菜,還加上一定要有的雞湯。土雞外加金華火腿提味,燉上一整天,這是圍爐火鍋的高湯。圍爐一定要有火鍋,當然火鍋裏的蛋餃,也是我外公親手做的。小時候,看著外公做蛋餃,就像是變魔術一般,在小小的湯勺裏,用一塊豬油在湯勺上輕輕一抹,然後淋上蛋液輕輕晃動,就成了一小片蛋皮,再加肉包進去,將蛋皮對折成蛋餃。我們家的火鍋,說起來就是上海餐館裏吃得到的醃篤鮮。除此之外,青菜也是很講究的做法,青江菜一定是搭配鮮香菇。西芹百合也是必須上桌的。除了這些,還有甜點的。甜點通常是八寶飯,豆沙鍋餅,或是紅豆沙湯圓。
我喜歡在年三十的早上,就開始跟著外婆和媽媽一起在廚房裏忙活著,看著她們身手俐落的處理各式菜品,然後看著爐子上的鍋子一直如戲法般的變出一道又一道的菜色。我喜歡將剛料理好的菜色,端上餐桌,讓他們按照我的方式排列在桌面上。我也喜歡給外婆意見,譬如幫她選盤子花色,或是等在旁邊等著試菜的味道,裝成小專家一樣說著:”嗯,再鹹一點。”,”嗯,夠了味道正好”。或者是直接在一旁等著,讓外婆給我指派任務。我一直喜歡待在廚房裏,陪著她忙碌。她會問我:”現在幾點了?”,我就像她不可缺少的小幫手,待在廚房讓她心安。
每年我都很期待吃年夜飯。爸爸媽媽會帶著我們姐妹和外公外婆及舅舅的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我喜歡看長長的餐桌擺滿了美味菜色。我喜歡年夜飯桌上輪流講吉祥話,或是接成語的遊戲。看著爸爸陪外公外婆小喝兩杯,和舅舅聊天談人生。我和姐妹,表弟妹們也會玩成一片。小時候,我並不明白這就是團圓的力量。長大之後,我才明瞭,團圓飯的意義是,讓家人相聚表達彼此感恩與愛,然後一起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外公外婆相繼離開人世之後,我們家還是保留著和舅舅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飯的習慣。家傳的菜色一樣也沒有少,媽媽和舅舅得自外婆外公的真傳,燒得一手好菜,加上我自小吃外婆的手藝長大,完全是媽媽的味覺指南,一點點差異,我都吃得出來,這點讓媽媽感受到些許壓力。不過,舅舅和媽媽真的還是讓每年的年夜飯有著外婆的味道。等到父親也離開人世之後,我更加明白,愛要及時表達的重要。所以團圓飯桌上,我一定會感謝我的家人,陪伴我度過了一年,並且把我的祝福傳遞給他們。
嫁作人婦,從美國回到臺灣,和公婆一起過的第一個新年,得和公婆吃團圓飯。我憑著成長中對年菜的記憶,還有食譜書的協助,以及和媽媽的電話熱線秘傳語法,端上了十樣菜色上桌。雖然是烹飪新手,甜膩的江浙菜也許不合公婆的湖南口味。但是,公婆還是給了我很高的分數,給了我莫大的鼓勵。當天晚上,我偷偷的哭了,流下的卻是幸福的眼淚。我在心底謝謝外公外婆,還有父親。謝謝他們每年都給我幸福滿滿的除夕夜,也謝謝他們總是端上那麼好吃的年菜,讓我的味蕾特別的豐富滿足。還有那份為家人料理年菜的心意,我完全感受到,也傳承到了。謝謝我記憶中的年菜,讓我滿足了現在的家人,把我對他們的愛料裏入菜。
我不知道團圓夜裏,你家餐桌上的年菜有哪些菜色?但是,我知道的是,每道菜都是家族記憶的傳承,與家人間的愛。我知道的是,要在團圓飯的餐桌上,說些吉祥話趕走去年的不愉快。我知道的是,要在團圓飯的餐桌上,不害羞的對家人說出自己的感恩與愛。我知道的是,無論菜色簡單還是豐盛,最重要的和家人相聚的心意。這才是團圓飯的真諦!
畢依帆 寫于臘月三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