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在红门画廊的驻地艺术工作室里,第一次见到了农少华的作品。
依稀记得那天墙面上挂满了作品,除了墙面,连地面上也摆着一整排画作。像是走进了三维的空间,每幅画都变成了一个故事,是单独的也是交相辉映的,向观者迎面说事。
那天我在每幅画前都停留了许久,故事就自动的在我的脑海里延展开来。我猜想着在那些看似垃圾与金属工具堆放的混乱环境中,那些人物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那些特别的房舍,像现实中的林间木屋,也似梦境中的童话小屋。看似真实的缩影又似梦境中的虚幻。站在画前如同进入了超写实的梦境,无法看清那些人物的脸庞。又或者在这些画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正在进行着某个事件。又或者正在检视自我的梦境,走入了自己的潜意识,感受着天外传来的某种信号。
我的直觉告诉我,每幅画都是生活的纪录,是画家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就在那天,他告诉我,他曾经是个煤炭工人,那些画中的环境,人物,是他过去的曾经,也是他记忆中的影像库,现在他把生活的热爱画给大家看了!
在那天,他告诉了我,他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但是他爱画画。他带着腼腆的笑容说,他是劳工模范,感觉来了,有时两天就能完成一幅画。
这种感觉我完全能体会,我也曾有过一个月中完成一本十万字小说的经验,就是因为对创作当下的渴望,产生了动力,必须要完成,这是所谓灵商高的表现吧,并不是刻意的追求速度,而是创作模式打开了,大脑就会发出泉涌的信号,如意随性的完成作品。我相信农少华是个灵商高的画家,不刻意追求技法,每幅作品都是情感,都是叙事,都是印象。
三月17 号农少华在红门画廊再度揭开名为【静谧与疯狂】个展。不得不说又是一场令人感到惊奇的经验,沿袭了他一直以来的风格,暗色调如幻影的叙事风格,给人一种沉静感。明亮的乡村景致,让人享受独处的可贵。各种的对比,如同展览的名称,讽刺与温暖,快乐与忧伤,压抑与奔放,文明与垃圾,种种潜藏在内心的情绪因子,透过每幅作品被勾引出来,让观看者在画作前释放出了最真实的内在。
这次的个展除了丰富的作品外,还展现了农少华工作室的一角,可以感受画家工作环境的状态。散落满地的颜料,混杂色料的抹布,调色桌上未干的色块,还有堆在小书架上各种的书籍。很写实的展现出工作的状态。
以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敏感度,让我好奇的去研究那如小山的书堆,从各种艺术书籍,哲学探讨,到外国小说,再到食谱。我从他的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就像我跟他讨论着每幅作品,对他来说是否是想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他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答,他说记录的是某个当下,也许是潜意识中的画面,也许是生活的片段,但是故事是留给观看着去延伸的。
他还是以一贯腼腆的笑容戏谑自己就是个劳模。这次展出画作的数量,是艺术家创作的热情产能。他说不管有人解读他的作品是超写实,或是魔幻写实,还是潜意识与自我的沟通。无论观看者是哪一种解读,他都很感动,因为这表示他已经达到透过艺术与世界沟通的目的了。
那个当下,这句话语也疗愈了我。就是因为这份感动鼓舞着每一个创作者。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创作,最终的目的是要透过作品与世界达到交流。
我一直很喜欢红门画廊,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有个很重要的艺术守门人布朗.華萊士(Brian Wallace)先生。我认为艺术不只是哗众取宠,也非得要离经叛道,而是要呈现一种美的境界给世人。布朗说过:「 美是需要去寻找的,不是一眼望去就能获得的!」从1991年创立红门画廊至今,秉着这样的信念,对美学的坚持,对艺术的所要传递给世人的信念,发掘了无数的艺术家,培育了无数艺术相关的人才。在红门画廊里感受到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布朗以红门画廊为点,提醒着所有的创作者保有对艺术的热忱,对美的追求,信念的传递,创作的初心。
以绘画作品与世界交流,用文字传递信念分享生命,无论从事哪一种创作都在与世界沟通。好的作品总能产生共鸣,也许正在阅读此篇文章的你不是创作者,但是请不要错过与形而上的自我产生交流的机会,让艺术家透过作品,让我透过文本与你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谊产生,就是透过这样和谐的方式建立的。
这儿展现的影像只是许多画作的一小角,要欣赏原作,得到北京798的红门画廊走一趟,体会画家农少华的静谧如诗,疯狂如歌的创作。与我一起感受,再为自己的发现沏一杯胜利的热茶,然后继续阅读毕依帆世界杂志里的其他文章,那些关于更多我想要與你分享的雪泥鸿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