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燙了個卷毛新髮型,感覺很浪漫,心情愉快,就去了趟迪化街溜彎。
小時候對台北市迪化街的印象就是賣南北貨的市集,除了大稻埕離家遠了點,當時聽閩南語有問題的我,要逛入全閩南文化區,總覺是個遙不可及的,自然對它產生排斥。此外,過年要去趟迪化街辦年貨,根本也是人擠人,我這個曾有過爸媽走失經驗的小孩,對於年節人擠人的場景有恐懼的過敏反應症狀,所以小時候的我與那兒,基本上沒什麼緣份。
要說開始喜歡去那兒逛逛,應該是從漂亮國回台之後,懂得透過文化差異培養欣賞力,就如當年小小的曼哈頓島上,充滿了許多不同移民區,充滿多元文化,各有各的生活步調,做個觀光探訪者是很幸福的。
所以偶爾幾次走訪迪化街,慢慢開始對這裡的建築風格產生了興趣。當然更多的原因是當年身為一個潮媽,開始走訪永樂市場裡的布行,著手為自己的家裝風格,女兒的衣著打扮,手作訓練,在這裡海淘一番,能搭配出無限創意,又能玩得不亦樂乎。有一陣子,只要非假日想舒發一下思古悠閒,就會來這壓馬路。
迪化街騎樓的拱門造型,感覺就像穿越時空走廊,十分有視覺感,每天都有無數來自海外的觀光客來此拍照購物,這裡的紅磚建築長廊,和一間間中藥行,感覺就是生活中的電影場景一般。加上這幾年應文創概念興起的文青風格業態,打造店中店的個性風格,讓迪化街和整個大稻埕商圈,散發一種後現代和復古情懷混搭的新都市名片。來這不僅是一種時尚享受,更是忙碌的都市步節奏中,一處可以偷閒並舒緩思緒,延伸情懷又能修復精神耗損的特區。
我想就是因為如此,才會讓現在的迪化街商圈成為訪台的國際觀光客必到之處。當然還不僅僅於此,迪化街的美食,也充滿了吸引力,連日劇「孤獨的美食家」都特定來此取景拍攝。當我看見五郎走進餐廳點鹵肉飯時,真想在電視前對著他喊:
「 喔不,五郎,你應該先吃隔壁的米粉湯呀!」
可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美食地圖。我的那份大稻埕商圈的美食地圖,從慈聖宮到橋頭,到永樂市場,再到各個小巷內,傳統好滋味就是濃郁的在地台味。像我這種在外漂泊的遊子,返台必去報到,依照自己愛好的美食地圖,挨家各吃一遍。別忘了,文青新業態也是很好探索的新魅力所在,那些充滿個性特色的項目設計,和風味創新的小店與餐廳,也充滿無限驚喜喔。还有连观光客都爱不释手的买菜袋,可是连国际知名品牌都沿用成時尚元素的灵感来源。以前阿嬷的买菜袋,谁能想到如今成为时尚单品。
至於滿街的中藥舖子,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店。有人愛老字號,有人依單品特色,有人看裝修格調。酷愛中藥氣味的我,每次走在廊道裡都感覺體內循環也跟著淨化了。當然我也會買些藥材,是為了烹飪養生。我的愛店卻非常的不起眼,沒有裝璜也沒有顯眼招牌,就是在十字路口邊上,由一對老夫妻經營的小店。每年返台都會去採購一番。每年老爺子和老太太都會跟我打招呼,說:
「 老師,回臺灣啦? 今天要買幾包藥材? 」
說真的,我一點也不確定他們是真的記得我,但他們每次的親切問候,讓我義無反顧的成為回頭客。或許我要的不只是藥材來改善體質,而是那句來自家鄉暧心的親切問候吧!
所以,關於你心中的大稻埕與迪化街有些什麼故事?可以來一趟體驗之旅,用時間編織個浪漫。